台北市艋舺服飾商圈促進會

商品類別:商圈

商品介紹:台北市萬華區大理街22號

修改日期:2020-05-13

大起大落之後的覺醒,求新求變通路轉輒再現出口
順勢朝著品質精益求精、價格實惠的方向走向未來

在生活窮困的年代,許多人以成衣廠裁剩的碎布拼接成大塊布裁車成小孩子的衣服、內衣褲等再拿到菜市場、路邊攤等地便宜賣出,生意好而漸形成服飾產業。今之萬華,艋舺為平埔族語為"獨木舟"之意,日人將之寫為"萬華",萬華日式發音如台語之發音之艋舺),因為最初原住民與漢人交易地稱為「莽甲」或「艋舺」及現在台北市萬華區一帶的「艋舺」,在清代已是臺灣的商業中心,曾經是全台最早最大的成衣批發商圈,至今仍是臺北都會生活買衣服時最先想到的地方。

本商圈大約開始於民國45年,民國50年代後,聚集成衣加工廠由零售轉為大量批發;民國65年,成衣業成為大理街主要產業。民國77年達到最高峰,聚集在萬華火車站及大理街一帶的成衣批發市集,最多高達2千多家。最早來萬華建立成衣據點的是芳苑鄉親,已知有洪勝美服裝行的老阿媽洪蔡閃,新協大服裝行的陳家兄弟,當時都是居住和工作在同一處所、日夜無休、自行創業、家庭代工、民國五十六年後從西園路二段慢慢發展到大理街,還有外來投資者。

不管是幫忙家業或嫁夫隨夫,都學得一手裁縫好功夫例如現任艋舺服飾商圈促進會會長林錦,因為父親經營布行嫁入大理街夫家,就因從小學就能縫製男襯衫、長褲,不少歐巴桑特地跑來看這個燙衣服還要站在板凳上的小師傅而傳為佳話。六○年代商圈的拓展期間,業者以走高級女裝路線、賣港貨,擁有自己的設計、生產與行銷管道。七○年代消費搶購業者賺進大筆鈔票人潮洶湧擠翻了這商圈。

歷時久遠的環境與建築景觀及狹窄的街道,隨著現代鐵路地下化工程興建與台北市東區與五分埔,台中沙鹿,台南健康路、金華路,高雄長明街都有批發區的出現,開始與萬華競爭,業者面臨商圈集客及資金收付上的壓力,力求突破現況。於是民國九十年商圈促進會成立,同年獲經濟部商業司輔導,改善大理服飾街徒步區工程,包括路面改善,藝術街燈、綠化、三角公園廣場整建,萬華行政大樓和十二號公園停車場等。業者積極爭取打通捷運出口與通路,讓旅客走近本商圈。在改變商圈形象方面,「MOGA」商圈識別系統是商圈業者自行創作的傑作。

連絡電話(02)2336-3999
行動電話0936-168-787
傳真號碼2302-7543
電子信箱whhung1025@gmail.com
網站
聯絡人姓名
聯 絡 電 話
電 子 信 箱
詢 問 內 容
驗證碼
如果看不清楚請點擊圖片刷新
   
輸入圖片上的字母
不區分大小寫